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延续
来源: 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3-06-14 09:01:49

全球央行加息已步入尾声,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意外“降息”。

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由2%降至1.9%。

这一举动非比寻常。


(资料图)

以往,央行经常选择在当月的MLF操作日同频下调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7天期逆回购政策利率曾有过两次调降,分别在1月17日和8月15日进行,调降日期均为当月的MLF操作日。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逆回购利率下调的信号意义重大,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

在全球央行加息潮渐入尾声的背景下,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的基调仍在延续,而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基调始终一以贯之。从外部环境来看,经历过去一年多的极速升息,全球“去通胀”的进程已有成效,全球央行货币紧缩步调已明显放缓。

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已基本告别高通胀状态,但彻底告别高通胀仍需时日。国金证券宏观团队认为,美国去通胀进程正在进入“下半场”,结构上从商品去通胀转向服务去通胀,并从供给主导转向需求主导。此外,非周期性通胀下行空间不断收窄,周期性通胀开始下行。

在此背景下,全球央行逐步放缓加息步伐,但加息同步性有所减弱。澳大利亚央行、加拿大央行在年内暂停加息后相继重启加息,预示着货币紧缩仍将继续。市场预计美联储6月或大概率“跳过”加息。英国、欧洲央行仍在考虑进一步加息。

另一方面,在此前欧美银行业危机与美国债务上限僵局的影响下,通胀因素逐步让位,金融风险与经济衰退成为各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中国央行“降息”也再度表明,与欧美货币政策的“大收大放”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仍然坚持“以我为主”。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国内与海外物价形势存在根本差异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无论美联储6月及下半年是否继续加息,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都将较为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日前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从当前情况来看,全球经济衰退阴霾难散。日前,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7日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3%放缓到2023年的2.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经济被坚定看好,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在最新的报告中,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6%、5.4%。

此次“降息”落地后,市场也在期待后续经济刺激政策出炉。华泰证券全球宏观研究团队认为,此次“降息”后的政策利率并未明显低于市场利率,本次操作更多在传递“逆周期调节”信号。此外,为有效提振信贷周期和实体需求,可能需要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相配合,包括扩张财政、稳地产、稳企业预期、扩张央行基础货币、以及增发政策性银行贷款等。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