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检爱”守护“古村” 让人民留得住乡愁
来源: 天眼新闻      时间:2023-08-02 12:37:38

乌蒙磅礴,江水奔腾。古老的吊脚楼顶,一片片灰褐色的瓦片在青山绿水间时隐时现,犹如一幅山水画卷。从吴王山顶俯瞰,一道道红米梯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

几株古老的大榕树,挺立在村子边上,树前,乌都河水向东南方向流淌着……这就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天门村!水城区最后一个“世外桃源”。

被“遗忘”的古村


【资料图】

天门村坐落吴王大山脚下,数百年来从未间断的布依血脉和布依文明与亘古神秘天门村世代相守。吴王大山高耸入云,庄严雄伟,传说是吴三桂西征时曾驻守此地,因而得名。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这句古谚里的“仲家”,就是如今的布依族。唐代称之为“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曾经,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等。

经查阅资料,天门的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生活在郁郁葱葱的古树群落,聚居为六个自然寨,千余口布依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质朴淳厚,待客热情。

由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交通不便,加之地理位置偏远,在早些年几乎与世隔绝。村民想要出村,得在绝壁上攀登长达一两公里的石梯,并经过一道只能看见一线天空的石门,故称为天门。

天门村鸭场寨老人杨应选凡出门上山,都要带上锄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一段怪石林立的羊肠小路,常常到半山腰照看和守护一座古墓。

“这座古墓里,安睡着我们天门村布依人最早的祖先,埋藏着天门村布依人的根与魂。”杨应选老人说。

不忘根本,铭记过往,感恩祖先,敬畏天地,尊重生命,遵从自然,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永久遵循的生活准则。

“天门村的吊脚楼建筑群,是全市保存最完好的。”水城区文旅局局长杜洪义介绍:“水城区的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中,天门村也是唯一一个相对保护得比较好的。”

布依同胞们将每一寸肥沃的土地都用来耕种红米水稻,而把自己的吊脚木楼建筑在陡峭、贫瘠的山坡上。一座座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年代最久的吊脚楼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是这里的布依人世代生存的家园,也是布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2014年,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被住房建部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

与天门村结下“不解之缘”

一次偶然的调研,水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艳来到天门村,一条条古朴干净的石头小道,一栋栋布依风情的吊脚木楼,沾着雨露的芭蕉林,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吱呀作响的织布机……映入眼帘的古风古貌,处处沉淀着历史岁月和文化痕迹。

“我们仿佛到了一个穿越时光的地方!”赵艳惊叹。

经走访调研发现:天门村古树大树和民族传统建筑风貌均存在监管和保护不到位情况,赵艳随即安排随行的公益诉讼检察官对天门村启动保护调查。

从此,水城区检察院与天门村结下不解之缘。

天门村古村落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着178栋木瓦结构建筑群,保留着织布、刺绣、牛耕等传统生产方式,酒令、唢呐、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吸引着各地游客观光游览。

千年“火神树”下的挂牌仪式

布依族同胞崇尚自然、敬仰自然。村子里73株榕树以及数不清的其他树木,将层层叠叠的绿意染尽了每一个角落。林业部门挂牌保护了36株,其他树木缺乏科学养护,仍存在被损坏、砍伐的风险。

保护古树大树就是保护历史和文化,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检察职责之所在。

“要保护好天门,必须要保护好这里的每一棵古树大树。”赵艳要求公益诉讼办案团队,“每一棵古树大树都有它们的美丽传说,要与林业主管部门协调联动,把全区的古树大树全部都挂牌保护起来,决不能让这些森林瑰宝受到伤害。”

2022年1月18日,水城区检察院向区林业局发出督促其履行保护古树大树的职责的诉前检察建议。与林业局共同研究挂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协助林业部门解决挂牌保护、整改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

“这些古树是我们的神树,现在这些古树大树被挂牌保护起来,别人不敢破坏,我们也放心了。”现场的村民纷纷说道。

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2022年3月3日,水城区在天门村一棵被当地村民称为“火神树”的古榕树下举行全区古树大树管护挂牌启动仪式,据林业专家估测,这棵榕树已经有约1200年的树龄。区人大、政府、宣传部、林业局和花戛乡等部门主要领导共同出席仪式。

随后,林业部门以挂牌仪式启动为起点,在全区乡镇街道、国有林场对所有古树大树全面开展复核和挂牌保护工作,每株古树大树的管护责任被明确到人,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巡查看护。还对部分古树针对性设置了保护措施,在普法宣传中加入了禁止砍伐损坏古树大树的内容。

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吊脚楼

通过专项调查,天门村现有全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布依族吊脚楼建筑群木瓦结构吊脚楼178栋。但不同程度存在农户擅自新建、改建、扩建(构)砖混结构建筑,导致天门村原有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新增不相协调元素,造成民族传统文化遭受一定程度破坏;另有部分吊脚楼柱头被蛀虫啃食,使木结构吊脚楼存在倒塌等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巩固传统村落保护成果,提升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4月12日,水城区检察院于同时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花戛乡人民政府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对天门村履行监管保护职责。

“在天门,每一栋布依族吊脚楼就是一个布依族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者。”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负责人罗应说:“这些吊脚楼是有生命的,我们不忍心看到它们遭受破坏,一定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好这些吊脚楼,确保178栋,一栋也不能再少!”

在检察机关推动下,水城区财政部门积极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天门村保护和发展,区住建局已邀请了省住建厅专家组到天门村开展现场评估,制定《六盘水市水城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分解表》,并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取代理机构对水城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中131栋吊脚楼进行了修缮加固,并建设消防栓22个,铺设消防水管6公里,新建消防水池3个,落实天门传统村落消防巡查人员3名,聘用义务监督员6名,有效解决消防安全问题。

一位布依族老人的心愿

北盘江畔,天门村小寨组正中的一栋吊脚楼里,住着一个常年制作唢呐的布依族老人。他叫王华朝,天门村布依族唢呐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从十六岁开始,王华朝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唢呐、吹唢呐。

唢呐,是吹管乐器的一种,是布依族重要的乐器,也是布依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布依族历史,传承了布依族文化,唢呐吹奏是布依族人表达悲、欢、离、合等各种感情的寄托,是布依族热爱生活,凝聚人心的活动载体。发掘手工,保护非遗,尊重自然,传承文化,是王华朝老人一生的心愿。

履职过程中,水城区检察院发现,天门村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但由于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这些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在资金、项目方面存在保障不够等情况。

为保护天门传统文化,切实推动全区“非遗”保护和传承,水城区检察院及时启动公益诉讼办案程序,于2022年10月对区文化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制发送达《磋商函》《事实确认书》以及《磋商意见书》,通过开展诉前磋商督促其依法履职。

现在,包括王华朝在内的全区各级“非遗”传承人扶持经费已全部发放到位,王华朝的唢呐制作和演奏技艺也已经确定由其侄子传承。每次去天门路过王华朝的吊脚楼,都能看到其带着侄子一起制作唢呐,学习吹唢呐。

“看到王华朝老人的心愿达成,他的唢呐不会失传,我们就放心了。”办案检察官一脸的欣慰。

2022年9月,该院以推动天门村公共利益保护为素材拍摄的微电影《天门》荣获省检察院“2022年度全省检察机关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作品展播”“微电影类”一等奖。

“保护好天门,还天门以古朴、宁静、和谐、美丽,是检察工作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职责所在。”赵艳说:“我们将进一步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着眼服务大局,着力加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用‘检爱’守护‘古村’,让人们在天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罗应 周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